8000 万美元加持:Keep 的焦虑与光明
亿欧热点团出品 文丨张凯伦 编辑丨杨旭然 热点团核心观点 1. 互联网健身仍有巨大空间 2.Keep 商业化试错后会更健康 3. 流量思维对 Keep 的盈利有所限制,但其前景仍可期待 5 月 19 日,运动科技公司 Keep 正式宣布于今年年初完成 8000 万美元 E 轮融资。这个上线仅五年的健身 APP,继续保持着国内市场的领跑位置。 目前,Keep 已共计完成七轮融资,累计融资超 2.5 亿美元,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估值最高的公司。 Keep 在 2016 年获得投资后不断扩张,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商业化方面的多种探索,让其变得日益臃肿,与此同时,在用户使用层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最终在 2019 年底出现规模较大的裁员瘦身。 虽然称霸了互联网健身这条黄金赛道,但已经融到了 E 轮的 Keep,奔跑起来并不容易。 两亿用户大市场 Keep 的诞生恰逢互联网创业的好年头,新用户、免费、资本推动的补贴铺天盖地。 在这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诸如 " 咕咚 "、" 悦跑圈 " 等运动类 APP,但 Keep 上线后,用户量快速冲到 500 万,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按照投资方高盛的说法,看好 Keep" 成为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的领先运动品牌。" 运动社交属性是 Keep 战胜其他运动类 APP 最重要的利器之一。 Keep 在 APP 上为用户制造了一个以 " 运动 " 为核心的讨论广场,用户可实现意见输出。通过排名、挑战、运动贴纸、flag 运动记录、打卡等方式,老用户、活跃用户可以通过分享去引导新用户,并与之产生关联。 明星、KOL 用户的加入,也起到了社交暗示与带动参与的作用;线下互动平台 Keepland 又正好弥补了真实场景社交上的空缺。 Keep 用户增长情况 健身前、健身中的交流需求、健身后的展示需求,都是 Keep 社交健身模式成功的基础。截至目前,Keep 注册用户达到 2 亿。如此用户基础意味着庞大的商业价值。 《2019 年全球运动健身经济报告》显示:中国 2018 年健身人口渗透率为 0.8%,即 100 个人中间,可能只有 0.8 个人有健身消费习惯。虽然平均是 0.8%,但一二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渗透率达到 5% 到 6% 左右。 这意味着仍然有很多消费行为没有被培养起来,国内健身市场仍存在着巨大增长空间。 盈利方面,Keep 运动消费品销售规模预计突破 10 亿规模,并以每年 300% 的速度稳步增长。其中,智能硬件产品 2019 年营收同比上涨 177%,2019 年线上业务全年营收同比增长 286%。 时代资本投资团队表示,相比美国上市公司 Peloton,Keep 在中国有更广泛的适用人群和更大的市场。" 此次重仓投资 Keep, 既是看好中国的运动市场,也是对消费升级领域的重要投资。" 激进布局商业化 2015 年底,Keep 创始人王宁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如果 Keep 在 2016 年不能转型成为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那么 Keep 也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 他在创业之初便坚守 " 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 " 的信念。但拿到 D 轮融资之后,转而开始大肆扩张,全方位探索商业化。 Keep 历次融资情况 这是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在上市前都不得不做的事。Keep 也必须必须用收入的增长,向资本市场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可持续的。 Keep 选择从线上往线下延伸,从软件向硬件延伸。 2016 年,Keep 开始上线商城出售运动周边商品。但一段时间的经营之后,电商业务成绩平平,销售 SKU 不多,加上运动类商品复购率低,不能完全撑起商业化。 2018 年初,Keep 在北京华贸中心开出第一家线下健身房 Keepland。 2019 年,推出了智能硬件跑步机、运动手环和健走机,比起小米等专业硬件生产商,Keep 硬件进来的时机实在算不上早。手环官方售价为 169 元——百元级别的手环市场素来都是拼杀激烈的红海。 Keep 智能硬件的理想状态是,用内置模组获得训练数据,实时提醒用户调整训练节奏和速度——就像一个实时监控身体数据的私教。 在手环之前,Keep 已经发布了一款健走机。据其公布的数据,联网率达到 92%,每周有超过 58% 的用户是结合线上的内容完成每一次的跑步。 此外,Keep 还尝试了全新的 "KeepLite 轻食 "。尽管此前有报道称,推出不久的轻食和 Keepland 业务尚未看到回报,不过 keep 也做出回应,运动产品、广告、APP 会员和 Keepland 运动空间这四部分在 2019 年均已实现盈利。 鉴于对于仓储、物流和售后等多方面考虑,Keep 团队对于电商的投入并不多。在王宁看来,电商业务要拆出来成为 Keep 的一级入口 " 至少还有一段时间 "。 流量思维变现难 频繁的商业化探索,让 Keep 的模式变得越来越重,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压力随之而来。 问题也真实地存在着。2019 年 10 月,Keep 进行了一次人员优化和业务回调,涉及 Keep 总员工数 800 人的 10%-15%。 当时,Keep 对此轮优化给出回应是 "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组织效率,是公司长期发展的管理必要项。" 可以说基本符合事实。在快速成长阶段,将没验证通过的业务及时关掉、团队人员迭代都是合理的,毕竟没有哪个 CEO 能确保每一条业务线都能成功。 如今,Keep 再次得到资本的加持,标志着资本方面基本上消除了对其大调整时期的质疑。 Keep 发展过程中的流量思维,对于 Keep 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线上大量免费基础内容和服务能够带来流量,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收入情况。 它试图养成用户习惯后,用电商、付费内容、硬件、线下健身房等 " 大生态 ",将圈进来的用户做全方位变现,这在逻辑上说得通,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然面对了不小的挑战。 对于薅惯互联网羊毛的用户来说,转化成付费用户并不容易。2018 年 Keep 在内容变现的收入大约是 2000 万元,以 3500 万月活用户的体量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