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的屏幕,为什么做着做着就多了一个缺口?
这个手机屏幕的长宽比的变化就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手机厂商在智能手机上用了更长的屏幕,并且屏幕的长度在这几年来还一直在涨,索尼已经做到了 21:9,大部分手机厂商的产品也都做到了 19:9 和 20:9 之间。所以,现在市面上的智能手机,相较于原来我们看习惯了的手机,会显得特别长。 像刘海屏、水滴屏以及挖孔屏等异形屏幕应用之后,除了在视觉效果上带来影响之外,还影响着应用的显示效果。最明显的应该就是视频播放以及游戏等实际应用场景了。即便是从 2017 年异形屏开始普遍应用以来,各大手机厂商以及各大应用、游戏开发商,都没能够很好的解决异形屏带来的显示问题。 在 iPhone X 刚开始使用刘海屏幕的时候,屏幕变化主要有两点,一个点就是刘海的出现,另一点就是变得更长(19.5:9)了。由于 iOS 的显示机制和安卓的有所差别,iOS 应用不能够通过简单的上下拉伸画面来铺满屏幕,这时候,如果手机上的应用没有适配 iPhone X,那么就会出现上下存在一大块黑边的情况,完美掩盖刘海的同时也带来个大下巴。而安卓的应用就可以简单粗暴些,直接拽着应用的上下边往屏幕两边拉伸铺满屏幕,手机厂商在这种 " 长屏 " 应用初期,还在系统内置了强制应用全屏运行的设置项。通过拉伸的方式让未适配的应用铺满屏幕,理论上显示内容在数量上和原来还是一样的。 所以,只有当应用开发商适配了这种 " 长屏 " 特性之后,现在智能手机的大屏优势就能够很好的体现,上下能够呈现更多的内容,合理利用屏幕显示面积。 另一方面,异形屏的 " 刘海 "、" 水滴 " 以及挖孔实际上都是会造成显示内容的缺失的,最明显并且现在也都还没解决的就是视频播放以及游戏两个场景。比如说目前采用刘海屏设计的 iPhone 播放视频的时候," 刘海 " 是直接 " 遮挡 " 视频内容的,也就造成显示不全的问题。而安卓手机方面,由于系统的开放性,各家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会规避异形区域进行显示,这样就造成屏幕显示区域利用率不够;也有直接效仿苹果的;另外第三方应用可能也会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而在游戏方面,在早期上手过异形屏手机的小伙伴可能就会发现," 刘海 " 的位置有时候是需要放置操作按钮的,遮挡之后意味着相关按钮无法进行操作,往严重了说就是这个游戏暂时玩不了了。不过,异形屏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游戏都已经推出了相关适配方案。 目前,主流手机厂商方面也都各自推出过自己的适配方案,来帮助开发者适配自己的异形屏设备。除了视频和游戏之外,现在的应用对于异形屏的适配都已经相当成熟了。 虽然说手机的异形屏影响视觉效果以及影响使用,但是手机厂商还是需要花成本来完成屏幕的切割的,并且还带来了良品率的问题。所以,其实厂商在提高手机屏占比这件事情上,花费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目前,应用在异形屏上的主流切割技术有刀轮切割、CNC 研磨及激光切割。 其中机械刀轮切割异形屏的应用上,由于没有高温问题,也就不会导致框边黄化与热点缺口等问题出现。但是,这种技术同时也存在切割速度慢、精度低、存在较大毛边损伤等问题。刀轮切割的崩边在 100μm 以上,精度 70μm,效率较快,粗糙度大于 100μm,无法切割小尺寸异形,良率低,具有粉尘污染。 CNC 研磨相较于刀轮切割在精度上会相对较高,崩边在 40μm 左右,精度 30μm,粗糙度大于 1μm,无法切割 U 形,良率高,具有粉尘污染。但是,这种加工方法的效率比较慢。 激光切割可以切割任意尺寸以及形状,崩边小于 10μm,精度 30μm 以下,粗糙度小于 1μm,良率高,无粉尘污染。 在加工上看上去激光切割是最优解,但是,这种加工方法存在一定热影响,切割后产生的热量会在切割线边缘产生应力裂纹,使玻璃的强度降低。而在切割之后进行 CNC 研磨,沿切割玻璃的边缘研磨一圈,将细小微裂纹磨掉,就可以提升玻璃强度,提高屏幕抗冲力和弯曲能力。因此,虽然激光切割方案作为主流方案,但目前采用较多的仍然是激光 +CNC 复合的方式。 异形屏幕的使用应该只是全面屏手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形态,就像是当初的后置或者和电源键结合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在全面屏形态智能手机发展起来之后,前置的指纹识别传感器和前置摄像头等元器件都是全面屏发展的阻碍,只是屏下指纹识别的技术和屏下摄像头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难度以及技术要求,所以屏下指纹和屏下摄像头两项技术的实际商用时间并不一样。现在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在智能手机上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而屏下摄像头技术可能还需要再等等。 目前在智能手机上应用的两种主流的屏下指纹识别方案主要有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以及光学屏下指纹识别,其中的光学屏下指纹识别本质上还是一种屏下光学成像技术。手指在支持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的手机上进行识别的时候,屏幕会先发光,光线遇到进行识别的手指之后,会产生反射,反射之后的光线会经过屏幕像素之间的间隙到达屏下的传感器,最后传感器接收到图像信息然后和已经录入的信息进行对比。基本上这就是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的一个简单完整过程。 手机上的光学屏下指纹识别工作的时候,屏幕会首先在识别的位置发出来比屏幕正常使用是强上好多的光束,来 " 照亮 " 手指的指纹信息。这个过程就是解决光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光照射到手指上,并且产生的反射的光足够强的时候,反射光才能带着指纹图像信息到达屏幕下的传感器。而屏下摄像头要最终完成成像,难度就要比指纹识别难得多。比如说,通过屏幕发出的光来给拍摄物打光,然后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射光,就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情。 另一方面,目前影响屏下摄像头成像的因素之一就是屏幕透光率。屏幕中的像素点、电路等都会大幅降低屏幕的光线透过率。为了保证屏幕的透光率,减少前摄区域的屏幕像素、电路排布是一个解决办法,但是这样处理之后就会导致屏幕显示效果的问题。所以如何兼顾好屏幕透光率和屏幕显示效果,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在屏下摄像头落地商用之前,除了异形屏的解决方案之外,手机厂商还应用了物理结构来解决前置摄像头等元器件的问题,比如说物理升降式结构以及复古的滑盖结构,但是这些物理结构相较于异形屏的使用,相对来说还是少数。所以,异形屏仍然是全面屏发展历史中重要的过渡形式。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