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教育推出极简抗“疫”方案:在微信里上直播课、批改作业
“在直播屏幕的左下角,有个留言区。学生们可以在这里直接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滇池实验的语文教师张莉敏介绍说,这样能够方便师生间进行互动,老师及时了解学生们的上课效果。“学科老师还会同步在班级群,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作为有益的补充。” 杨钰雪说,对于直播时跟不上或没听懂的内容,课后还可以看回放。“这个功能我很喜欢。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根据需要反复听、揣摩。挺喜欢这种上课的形式……比自己在家闷头学习有效果。” 学习的间隙,老师还远程带领学生们进行居家体育训练,并组织收看新闻、学习防疫知识。课后,老师们在线一键下发作业。同学们完成后,可通过微信在链接里直接提交作业。老师收到后,即可在线进行批改和反馈,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倪方友总结认为,评判一款“在线课堂”产品是否好合用的标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快(平台搭建快速)、简(上课模式简单)、易(应用操作容易)、稳(直播稳定无卡)。而腾讯空中课堂恰好具备了以上四点。 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四字诀”,要实现并不容易,其需要依托强大的技术能力支撑、庞大的社交平台体系、成熟的教育解决方案和深厚的经验积累。而腾讯空中课堂背后,是微信、企业微信、腾讯云、腾讯智慧校园等成熟的产品平台、顶尖的技术能力和数万工程师的经验支撑。 以在微信上直接看直播课为例,目前只有腾讯有能力打通端口,实现办公软件和个人微信的直通,让学生和家长不借用任何APP和客户端,直接实现即点即看。再比如,老师可以在自己的企业微信内一键生成家校群,而家长们则可以直接在微信里与老师沟通。将微信作为天然的入口,最大程度地降低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成本和难度。 疫情之后,在线课堂何去何从? 校园信息化的延伸、教育公平化的桥梁 在疫情的倒逼之下,今春开学季,全国各地公立学校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行和落地在线课堂教学。那么,疫情过后,这些“应急而生”的“在线课堂”将何去何从? 业内有一种声音,将这些临时爆发的在线课堂需求称之为“口罩效应”,即大灾之后,这些在线课堂或将如“口罩”一样,被摘下,弃之如敝履。然而,此次滇池实验的“腾讯空中课堂”,却打了一个“反面”的样板。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腾讯教育此次针对云南现实情况推出的这记“智慧校园+企业微信”的组合拳,不仅能通过其中的快速直播开课功能、作业功能、疫情统计等功能来应对学校的当下需求,更立足长远,通过其中“腾讯智慧校园2.0”丰富的校园应用场景功能模块,将腾讯强大的校园信息化能力搬到了“云端”。在这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老师、学生、家长,各角色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应用模块,覆盖了智慧教学、智慧办公、智慧管理、智慧家校、智慧数据、智慧环境等各个应用场景,完美契合了学校的日常需求,可以长久的留存和使用,避免了“一次性”的尴尬。 与此同时,经过此次疫情的历练和探索尝试,使得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老师们通过前期的快速培训和在线授课的实践,真正提高了信息化素养。 再往深一层看,其也给教育公平化的探索打开了新的思路:此次在线授课,滇池实验推动落地的“1+9”模式,为重点校和帮扶校搭建了一道桥梁。 “过去,或者是我们去帮扶校那里上课、辅导,或者是那里的老师来我们这观摩学习。”在张莉敏看来,腾讯空中课堂,以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直接将双方的课堂打通,实现了端对端的衔接,让老师们对“同课异构”的学习观摩变得轻松。“尤其是对于云南这种地广人稀,山区林立的状况而言,有效地避免了奔波之苦。无论在时间成本节约,还是优秀教师培养、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价值。” 2月10日,杨立雄校长给直播课攻坚小组的老师们写了这样一句话:“在摄像头这边,空荡荡的教室,一个老师在讲课;在接收那端,千百个学生用手机电脑在听课,居家乐学。”空中课堂,让老师的三尺讲台,变成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