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声科技联合创始人常炜熙:当商业选手碰见硬核科技
“现在我们的资方都是顶级的机构,至少在天使轮就有很强的效应”。常炜熙提到,和英诺天使基金、达晨创投的谈判过程几乎没有纠结,“我们没有明显的短板,基于工业做设备升级、智能制造,这个也是趋势。同时你还有独到的技术能力,不然再怎么说也没有用”。 引入级别更高且和团队战略思路契合的资方,意味着公司在日常运营中可以保持充分的独立性,除此之外还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引荐。大机构带来的“安全感”也让常炜熙确定了下一步的融资基调,“一开始其实没有想要一定跟大资方接触,但是英诺、达晨投完之后,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尽量往高处走”。 广阔的市场和优厚的资本让竞争成为不可避免的话题,被对比较多的是振动传感器。常炜熙表示,现在在领域市场里面,70%到80%左右都是振动传感器,“各种模型完备,放在那里就好了”。但是声学现在还做不到,要调试、分层,才能确定在某些场景下适不适合采用声音手段。 但即便如此,声学AI技术依然具有相当的不可替代性。显著的优势是无需和设备进行钢性接触,因此适合高铁、电力、进口设备的嵌入式改造;另一个优势是区域性覆盖,由于声学监测的传感器投入数量平均来说远低于振动传感器,因而带来显著的成本降低。 “往大了说,我们在非接触工业检测上没有对手,在声学领域没有对手”,常炜熙说。 事实上,与其在不同类型传感器供应商之间树立单纯竞争关系,不如共同进行项目合作,最后将市场做大。 在常炜熙的理解中,终端的用户并不在意供应商到底是用什么手段解决,只在乎是否能解决。从实际情况来看,供应商之间正面竞争的概率也很小,“无论是落地场景还是确定最后的用户是谁,甚至仅仅从技术手段判断,谛声和振动传感器厂商之间都有很大差别。谛声更偏向做场景化应用,而其他厂商做的事是解决某种具体的固定的问题;前者全面而后者则更方便。” 因此,如果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竞争并非核心要点,“要点在于你自己能做成什么样,你能不能把事做好,能不能满足需求”,常炜熙说,“如果只着眼于拿下一个项目,我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看作对手,所以你有多少竞争对手,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 “我并不觉得创业比其他事业要高尚,只是认为创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尤其喜欢其中的挑战性。”常炜熙如是说。 对于短期未来,他希望公司踏实做好产品,完成目前已经签订的订单,做到盈亏平衡。而说起长期规划,他表示面对未来的诸多变数,谛声科技一定会做到足够规模,“至少要对得起客户和投资人的期望。”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