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意念行走:“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潜能无限
一开始,从上面看,猴子用大脑控制自动驾驶设备的移动。然后我们把猴子放到一个新的地点,它又自己设计了一个新路径,仍然能准确地到达目标位置取走葡萄。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正面拍摄的影像,有了脑机接口,你就能获得美式全自动午餐。你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到达领餐处,然后开吃就可以了。当然,你需要思考如何到达那里。剩下的就由我们,或者说由计算机来替你完成。 有了这样的发现后,我们意识到,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过我38年来一直在寻找的新的大脑研究方法。或许这一发现,可以转化成新的治疗手段,用以帮助全世界2500万因为严重的脊柱损伤而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样的损伤一旦发生,病人就会丧失感觉和活动能力,受伤部位以下的身体无法动弹。这是因为大脑发出的包含着运动指令的电信号,无法再通过脊柱中的神经传输至身体的边缘部位。 那要如何处理这些无法在体内传输的脑电信号呢?我们的方法是使用脑机接口,从大脑中采集这种不断产生的信号,但并不指望脊柱来发挥其原本的传输作用,而是绕过这一环节。我们制造出了一种计算机电子旁路,将采集到的脑电信号绕过损伤部位,以数字形式传输至一个可穿戴式的全新机械身体中,病人可以通过大脑控制该机械身体,使其移动到某一位置。 这个想法我和John Chapin 在2002年就提出了,当时我们认为它或许在2012年底前能够实现。几年之后,巴西再次获得久违的举办足球世界杯的机会。2012年,FIFA宣布由巴西主办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时,我意识到可以在开幕式上做些新的尝试,而不只是来一场足球比赛。 我向当时的巴西总统做出了提议:我们可以首次在这种大型体育赛事中,加入科技展示。当年巴西世界杯的开幕式,会有65000人到现场参加,超过10亿观众收看转播。我们可以做一次脑机接口技术演示,让一名瘫痪的巴西年轻人,在首个脑控下肢机械外骨骼的帮助下为世界杯开球。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想法真的得到了总统的应允,随即我们就开始着手准备。为此,我联系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大约来自5个大洲、25个国家的156人把手头的事情暂时搁置10个月,带着他们的学生、专利和技术来到巴西,帮助我们制作第一个脑控下肢机械外骨骼。 我们还招募了8个脊柱损伤病人,(他们)都是从一个包含了65000名病人的巴西数据库里选出来的。这8个人都是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有的瘫痪已经超过10年,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的数据,13年、11年的都有,他们受伤部位以下的身体都无法动弹。 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严苛的训练计划,让他们在世界杯之前的半年时间里,每周训练两天,每天一小时。训练首先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他们需要学习使用一种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设备。无需手术,无需植入电极,仅仅使用能够贴在头皮表面的扁平传感器,用来记录脑电信号。 病人通过观察自己的虚拟替身进行训练,该替身是一个看起来和他们相似的虚拟足球运动员,会在足球场上走动和踢球。病人们一边观察,一边学习用自己的大脑控制它的活动。每一次虚拟人物的脚接触地面,病人的手臂都会收到触觉反馈,从而再次感受到在地面行走的感觉。 当病人们能够熟练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后,我们开始让他们使用一系列世面有售的,用于脊柱损伤病人恢复的机械助行器,最后再为他们装上我们设计的外骨骼。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那个,它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一个有着12自由度的机电外骨骼,这是病人所在的操作舱,这里还有一张病人训练的图片。另一个图片显示的是装有扁平传感器的头盔,可以贴紧头皮,来记录包含着运动指令的大脑活动。当病人想要行走或踢足球时就会产生这些活动,这些就是我们使用的,用来驱动和控制下肢外骨骼关节活动的电子和机械设备。 有意思的是,我们使用的电机能够将控制信号传送给液压管线,由此产生模拟度更高的,和人类更为相似的动作,优于一般机器人的数字和电子动作。因为病人们希望自己看上去更像普通人,走路的样子也更自然。这是该技术的另一个主要创新应用,发明人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Gordon Cheng。这是一种安装于腿部外骨骼足底的印刷电路板,带有感知压力、距离和温度的传感器。 我们希望外骨骼脚部每一次接触地面时,都能向病人的前臂发送触觉反馈信号。这样,病人就能体会到到踩在地面的感觉,感受地面的触感 、硬度,踩在什么样的地面上,能走多远?甚至能接收到温度反馈。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这个病人第一次尝试站立行走,在世界杯之前,8名病人都在我们的实验室里成功实现了站立行走,因为他们都学会了熟练控制外骨骼。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