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政策 > 正文

“刷脸”小区业主:谁来保护“我的脸”?

发布时间:2020-11-11 05:45:00 所属栏目:政策 来源:互联网
导读:访问: 天猫双11第一波11月1日凌晨开启 1400万款商品开启打折模式 京东双十一领券入口:三大主场每满300减40 京享红包最高1111元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西城、东城、朝阳、海淀、昌平、丰台、房山等区的20余社区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此外,仍有社区在推动

据央视报道,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5000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10元。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人脸照片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准诈骗,蒙受财产损失之外,甚至还有可能因自己的人脸信息被用于洗钱、涉黑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卷入刑事诉讼。

人脸信息采集还具有难以察觉的特性。“它是非接触性的,难以察觉的,走在路上,摄像头看到你,已经把你采集了。”张延来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获得服务需要让渡一定个人信息。但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高、隐患大,一旦泄露很难补救。“我们可以更改账户密码,但我们能换脸吗?”

“刷脸省的几秒钟,对我没有多大的价值。”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不见得就一定喜欢用隐私换安全换便利。“我往两个小区群里发文章提醒,没一个业主出面反对,反而有很多赞成的。只要如实地披露其中的风险,人们马上就会意识到,不应该用隐私换便捷,这很可能是在与魔鬼做交易。”

焦点2

谁有权采集人脸信息?

记者探访多个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小区发现,这些小区大多引入第三方公司提供“刷脸”服务,包括睿视、黑芝麻智能科技等。

“信息搜集方,都是私人企业。”王钰对信息采集的可靠性表示了质疑。

采集信息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在西便门东里社区以及京铁和园、广安苑等社区,由厂家在一定时间段内到社区统一搜集;还可以直接下载“睿视”App,上传个人材料和信息,居委会、街道等审核;此外,也可以到居委会现场办理。

在新怡家园,则需登录“党心E家”微信公众号,将自己的人脸和电子门禁卡绑定,之后就可以刷脸进入小区。

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规定,采集个人信息,必须符合必要性、合法性、正当性三原则,同时要征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

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要求,在收集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前,应单独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以及存储时间等规则,并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也就是对于收集个人信息者提出“单独告知”及“取得明示同意”的双重要求。

何为“明示同意”?张延来告诉新京报记者,单方面通知是不可以的,要有同意确认的过程。采集的一方征求被采集一方的意见,被采集的一方在没有被强迫的情况下,主动地表示愿意提供信息。

多数统一登记信息的居民对采集程序及用途了解程度不高。西便门东里社区的王阿姨和李女士回忆道,当时每栋楼楼长通知了采集信息,然后大家就去居委会照相,把个人信息输入进去。

在房山区的理工睿府,8月底物业发布一则通知称,小区正在进行人脸及号牌识别系统的信息采集工作,要求本人照片、备注房号、姓名、车牌号发送到邮箱,陈女士看到通知后上交了自己的信息。

如果居民选择在第三方软件进行信息填报,会显示相关的《隐私政策》和《服务协议》,但是需单独点开才能查阅。

张延来表示,个人信息和便利之间的让渡在经济学上就是双方达成交易,从法律的角度看,需要双方了解交易的背景、各自的权利义务等,只有在信息披露完整的情况下,双方各自才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

■ 链接

浙江拟立法禁止小区强制装人脸识别设备

10月26日,《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被提请至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拟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

若修订草案通过,《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将成为国内首部对小区人脸识别作出规范的正式立法。

“人脸识别第一案”的主诉人郭兵告诉新京报记者,在杭州市司法局组织召开的立法听证会上,他作为陈述人提出了建议。“听证时的草案没有任何业主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有必要增加业主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他还特别提到,鉴于生物识别信息(尤其是面部特征信息)的特殊敏感性,有必要加强对其针对性的保护。

郭兵认为,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强制安装人脸识别门禁设备等引发的争议纠纷,有必要在修订草案中加强对业主生物识别信息(尤其是面部特征信息)的保护、防范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的违规操作。

张延来认为,杭州的这一做法在国内会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这种事情涉及的法律规定各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很难指望普通公民去维权。”他说,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地方做针对性立法,慢慢得到全国范围内的认可,这样才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个人敏感信息。

相关文章:

小区不刷脸不让进 这样“强行采脸”到底违法吗?

人脸识别进小区 业主有“不赏脸”的权利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