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这条路,嘀嗒凭啥比滴滴跑更快?
根据F&S报告,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顺风车)的交易总额将由2019年的7119亿元增至2025年的1100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7.5%。这其中,顺风车市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为2.07亿辆。中国的路面交通基础设施正逼近使用极限,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工作日通勤拥堵在不断加剧。随着道路和停车资源越来越紧张,合乘方式被接受,顺风车也会逐渐成为主流的出行方式。 顺风车在政策向迎合了绿色出行的趋势,会成为未来最具潜力的高性价比出行方式。而当前市场环境下,被低估的还有出租车。 2019年,出租车在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占据68.6%的份额,预计2025年仍会保有53.9%左右的份额。也就是说,出租车会是未来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长期存在的最大细分业务。 而2019年,国内出租车扬招部分交易总额占据出租车总交易额的96.3%。这则意味着,扬招出租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网约车共同存在。 这是嘀嗒选定网约出租车作为另一重点业务的原因。2019年下半年,嘀嗒推出“智慧出租车”新业务,截至目前已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个城市达成合作。 不同于将出租车接入线上的操作,智慧出租车通过推出“出租车打车助手”和“智慧码”,乘客可通过码付钱、投诉、反馈司机服务质量,出租车公司、管理部门可通过乘客留下的数据进行审核、运营以及管理,打通了乘客、司机、计价器、出租车公司、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障碍。 至2020年6月,嘀嗒在西安的智慧出租车系统已经产生约940万次服务记录,占西安市内出租车出行总趟次64.0%。这些数据将成为出租车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也为嘀嗒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 但这些发展的契机,都将囿于现有的监管之下。 中国的顺风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是否能被大众接受、能被多少人接受都不得而知。最重要的是,相关的监管细则并不全面,相对明确的网约车规则无法应用于顺风车与网约出租车的业务模式当中。 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指导意见只是将顺风车与网约车从定义上区分开来,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与后续监管动向。目前各地监管机构颁布的顺风车运营规定,具体细则不同,执行规则不同,合规条件也不同。 平台在各地运营面临着不同的合规风险,意味着合规成本高昂。例如,因为缺乏适用于网约车服务的相关执照,嘀嗒顺风车累计被行政罚款77宗,每宗罚款5千到3万元不等,总计缴纳了207万元。 “如果相关法律法规演变,可能会加大合规成本。”嘀嗒招股书中写道。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