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政策 > 正文

马化腾力推的产业互联网是风口吗?

发布时间:2019-11-05 15:52:21 所属栏目:政策 来源:王雷生
导读:马化腾再一次成为布道者。 与这位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一起奔波的,还有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而他们要布的道,就是产业互联网。 3月31日,马化腾出席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演讲主题是关于产业互联网。汤道生3月21日

“企业服务确实已经处于爆发前夕。”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判断,他观察到美国的VC过去十年从企业服务上赚的钱要超过消费互联网公司,而且企业服务公司的数量相比较消费互联网甚至更多,大多数公司“都叫不出名字”,也不是特别大,也不怎么烧钱。“我们觉得中国也会是一样的趋势。”朱啸虎说。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摄影:吴育琛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摄影:吴育琛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透露自己的机构与许多投资人都在关注产业互联网的赛道,这位曾经投出瓜子二手车、赶集网、青云等To C与To B两类公司的投资人,对于关注To B有着自己的逻辑。

陈维广认为对于专业的投资机构而言,布局To C与To B投资都是有价值的,“消费互联网项目的头部效应明显,投到其中的第一名第二名可能会成为百亿级的企业,但如果没有投中,产业互联网项目也可以作为补充。这些项目规模可能不如消费互联网那么大,回报倍数没有那么高,但是每个赛道有可能五六家活的都还不错。”

“之所以外界开始高谈To B,是因为To C的爆发性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不能因为To C红利陆续消失就制造下一个风口,引发新一轮泡沫。不是风口,不代表就没有机会。”陈维广表示。

实际上,企业服务领域一直是热门的投资赛道之一。有报道引用投中的数据显示,2014年起,企业服务开始受资本追捧,并于2015年达到高峰,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企业服务元年”。但2016年该领域投融资数量和金额开始有所回落, 2018年开始,企业服务的投资开始回暖。

“去年比较大的一个感受是,To C领域很多赛道开始尘埃落定。去年的产业互联网,各种因素导致这个领域大范围出现暖流、甚至是过热的情况。”源码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毅表示。

王钧对于产业互联网投资的升温也感受颇深,“我们投资的产业互联网这类企业得到的关注度很高,热度蛮大”。他投资的企业服务项目中,有的在去年一年完成了多轮融资,也有项目开始受到大公司的关注,寻求并购的可能。“资本市场对这个方向和这类企业认可度还是挺高的”。

“从估值来看,现在产业互联网估值也不算低,有一些项目是10倍PS。”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透露。

也有创业者表示,产业互联网投资热的确开始影响到企业,公司得到的投资人们的关注也多了起来,这是此前很少遇到的。

慢风口

“产业互联网还没有到真正的爆发期。”在自己主持的论坛上,陈维广总结几位产业互联网创业者的观点时表示。

在从事二手工程机械交易的铁甲创始人CEO樊建设看来,“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相比,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服务链条比较长,重度线下,从业务模式假设到验证反馈的周期比较长。组织上怎么让产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融合,也有一定挑战。因此产业互联网爆发的速度和消费互联网相比,周期会长一些。”

“慢”成为接受采访的投资人、创业者们对于产业互联网成长与投资的共同认识。“To B或者To G(政府),都面临决策相对较慢的问题。C端用户可能在很短时间就做出决策,但是B端决策流程更长,如果招标还有严格规则,回款周期也长,这都意味着产业互联网项目很难像消费互联网项目那样发展。”王钧说。

相比较慢,另一个问题则来自于付费难。创世伙伴管理合伙人周炜曾经发现,企业以前做To B业务很难赚钱,“因为大公司可能直接就用大品牌,小公司就不太愿意为此付费”。

张艳也对比过中美两国企业对于企业服务付费的情况,结果是美国的企业一年在IT方面的支出超过中国支出的10倍以上,这直接造成了过去To B企业发展的窘境,“我们过去也看一些直投企业,发现收入始终增长不起来,如果从大客户端切入,做着做着就变成定制化开发,速度特别慢,销售增长特别差。如果是从大规模以To C的打法打入,基本上收入不可持续。”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不适合To C的那一套东西,先烧钱搞补贴,抢占心智,把消费习惯培养好冲起来之后再挣钱,这不适用于To B市场。”王钧表示。

相比较To C企业多种多样的可能与爆发性,有投资人直言To B项目不够兴奋。

周炜认为,如果像过去互联网那样,把连接和效率的问题在产业互联网上重复一遍,是有一些价值,但自己真正关注和希望的是“想办法用AI等技术的介入,解决目前很多行业优质供给始终不足的问题”。

宣布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腾讯同样面临着质疑,一个最为广泛流传的观点是“腾讯没有做To B的基因”。

当这个问题被“故事硬核”记者抛给马化腾时,马化腾强调“这跟基因没有关系”,他进一步解释说,“有些工作不难,就像施工队,谁都能施工,质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问题是:施工完有人用吗?做出来的东西跟消费者是不是连接?而我们能连接好用户。我有很多用户群跟你合作来连接,有巨大的优势。”

马化腾的回答意味着,即便是做To B,腾讯也会利用起自己无可比拟的流量优势,推动To B业务的发展,毕竟所有To B的链条,都要以To C变现来作为最终的出口。

尽管存在种种短板,但接受采访的投资人们都表示非常看好产业互联网的未来。“我对这个事很笃定,它一定是个大方向。”王钧说。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产业互联网天生存在的成长速度相对偏慢、难以一家独大、数量多、无需大规模烧钱等特质,未来几年这一领域的投资与创业可能将会持续受到关注,但它也很难成为共享单车、无人货架等等那样“猪”满天飞的风口。

2015年底,在一家媒体主办的“2015中国产业互联网峰会”上,有一场论坛被命名为“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与浪尖”,几番讨论下来,雄心资本创始人王冠雄总结嘉宾观点称,“产业互联网现在是风口。”

两年后,2017年12月底,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任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与参谋长的曾鸣在一场演讲中也预言,“未来三年,产业互联网的突破将是可见的方向。”

现在,产业互联网的风真的要吹起来了吗?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王雷生】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