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启示录:疫情防控、复工防疫背后的大数据价值
目前,厦门已建立门诊发热人群管理、院中诊疗管理,疑似病例报告处置等子系统,保障全过程医疗救治的健康事件精准管理。患者一进入医院,从门诊到住院,从疑似到确诊的全过程都有记录,做到有迹可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地区发热病人监测、疫情监测等统计信息,为疾控机构开展工作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数据,从而促进了全市的高效防控。 信息的登记收集,多渠道的线索摸排,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精准的“靶向”。据市工信局介绍,依托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全市已形成一张大网,在口岸、酒店、工厂、学校、社区等摸排点实时进行信息收集上报,并同步与疾控监测、医疗机构系统数据互联汇聚,实现对疫情全流程监管,形成闭合式管理体系,全力阻击疫情。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厦门市民熟悉的生活场景。而在看不见的“云端”,海量数据正不断地碰撞比对,生成一份份数据分析报告,服务于精准防疫和科学决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厦门科学运用大数据,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各部门在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通力合作,以大数据+防疫,筑起安全“防护墙”,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随着返程复工高峰的来临,新冠肺炎防疫工作面临新挑战,厦门迅速推出并启动厦门市新冠肺炎监测溯源(防控大数据)系统,入厦人员网上登记正是该系统的一项应用程序。所有分散于各站口的入厦人员登记信息,如涓涓细流,汇集到同一个数据池里。 返程复工,大数据迎更大考验 一手抓防控疫情,一手抓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在抗击疫情前线,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复工复产的基础和前提。在经济发展前线,促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这是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连日来,全国复工复产陆续开启,部委、地方、企业积极行动,努力降低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稳定经济运行。 2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的多个子公司吹响了全面复工的号角,运行、维修、服务、安防、物资、后勤等各专业部门均已全部到位,在积极履行防疫职责的同时,全面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三一重工泵送事业部车间里,一辆辆泵送车正在组装,机械臂来回摆动,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焊接时产生的火花,宛如开放的迎春花……三一集团2月8日就打响了开年复工“第一枪”。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示,目前,集团17个国内产业园已做好防控措施,同时也具备复工条件,近期将会陆续在所在地的政府批准下开工。 复工复产,对于在全球布局产业链的企业而言,更显急迫重要。2月10日,是江苏苏美达集团线下复工第一天。针对办公场所众多且分散于两岸三地的特点,公司统一部署,在总部及各单位实施物资保障、环境防控、人员排查等工作,尽全力为复工复产提供充足保障,努力降低疫情对业务经营工作带来的影响,为经济发展不懈努力。 据介绍,2月3日至2月7日期间,苏美达集团已经先开始线上复工。目前苏美达在全球拥有员工数约2.2万,其中国内1.4万人,国外8000人。疫情主要影响国内员工到岗复工,对海外几乎无影响,据2月10日到岗人数统计(国内员工),贸易板块复工人数占比约35%;实业板块复工人数占比不到10%。 复工及防控背后,依然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浙江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势加强疫情联防联控,协同各方力量保障重要物资调配供给,在确保疫情可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综合施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最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在2月8日上线的杭州市企业复工申报平台上可以看到,企业复工要做到“六个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防控方案制定到位;员工信息排查到位;联动防控机制到位;防控物资到位;安全生产保障到位。企业复工申报审核通过后,企业员工还需每日健康打卡上报体温情况。 根据2月9日发布的情况,杭州全市(含县市)企业复工申请数29814,核准数仅162,核准比例只有0.54%。 通过数据监控,湖州市吴兴区在确保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出台疫情防控期间重点企业(项目)开复工“白名单”制度,分类分批、有序推进企业开复工。浙江德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爱诺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列入首批“白名单”。 本地员工占比八成以上的德马科技主营自动化物流产品,去年年产值为8亿元,其中外贸订单产值占比达40%。拿到“白名单”通行证后,企业加紧对车间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为开复工做准备。 “目前,从全国情况看,除湖北外的各省(区、市)正在逐步复工复产,特别是关键医疗物资、能源、粮食、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企业均已陆续开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2月11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据2月10日全国22个重点省份的最新数据显示,口罩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超过76%,防护服企业的复工率为77%,全国重点监测的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复工率为94.6%,煤矿复产率57.8%,电力、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充足,民航、铁路、水运运输网络正常运营。 痛定思痛:重视大数据预警疫情、提升信息安全管理保护隐私 疫情猛于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中。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当前当有所深思,方能推动社会治理之进步。 与17年前的SARS相比,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着难以想象的作用,也暴露出不少管理方面的问题。 这场波及全国的肺炎疫情,早在2019年尾声就已显露端倪,去年12月31日“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随后该消息被辟谣并淹没在沉默声中。按理说,疫情面前不应做沉默羔羊,但是防患于未然却在沉默面前失了效。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此次大数据的预警功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错失处置疫情的“黄金关口“,如果当时能对数据进行深挖,及时预判疫情,并对可能的爆发的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可能现在的形势就不会如此严峻。 疫情面前,没有人是孤岛。截止目前,已有多家互联网公司通过自己的数据和技术能力,给有关部门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为传染源(人员)的筛查、追踪、控制和隔离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表示:“借助大数据对整个疫情进行防控,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当务之急。” 大数据的应用也是一面双刃剑。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