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模式 > 正文

大数据要如何赋能医疗健康企业?这里有专业人士的一点想法

发布时间:2019-06-03 20:55:26 所属栏目:模式 来源:香港财华社
导读:港交所生物科技周活动进入第二日,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物科技领域和投资领域的翘楚汇聚香港交易所金融大会堂,聆听业界人士分享香港生物科技生态圈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机遇。 在专题论坛二上,由港交所(00388-HK)行政总裁李小加担任主持人,就

大数据要如何赋能医疗健康企业?这里有专业人士的一点想法

港交所生物科技周活动进入第二日,现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球各地的生物科技领域和投资领域的翘楚汇聚香港交易所金融大会堂,聆听业界人士分享香港生物科技生态圈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机遇。

在专题论坛二上,由港交所(00388-HK)行政总裁李小加担任主持人,就“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算力和大数据)如何赋能医疗健康行业”这一主题与嘉宾进行交流,邀请到的嘉宾包括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前美国FDA资深临床审批官姚毅、碳云智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王俊、微医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战略官张晓春、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史文釗以及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及助理院长徐葳。

目前医疗科技行业的一大现状是,海量的医疗数据已经产生,但却仍然是“孤岛”状态并未被利用,而另一边大量的医疗需求却还未被满足。数据提供者和数据需求者之间的交易已经开始,但欠缺规范和透明度。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拋出一系列问题,现时有哪些数据是还未被大规模利用但有很大价值的?这些数据的使用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利用数据的障碍在哪里?以及未来在数据监管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如何?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于去年中加入联交所生物科技諮询小组。于今日论坛上宋瑞霖提出,中国的医疗大数据是客观存在的,但数据目前被束之高阁未被释放,但医药科技研发都需要健康数据和临床数据等的支撑,中国的医药创新能力与数据的利用紧密关联。

而作为全球人均医药支出最高的国家,美国同样拥有海量的医疗数据。作为前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资深临床审批官,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HK)执行董事兼董事会联席主席姚毅称,临床大数据已开始在美国有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为政府提供政治咨询,同时也提供医疗大数据给保险公司来作为保险公司业务政策制定的参考。

不过,从个体生命数据搜集和计算来提供精准医疗服务角度来说,碳云智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王俊则指出,目前的大数据多集中在医疗健康方面,这对从人类生命和疾病的理解来看并不完整,对人类的数字生命的解读应该包括从基因、蛋白质、激素、饮食习惯以及营养等方方面面,如今的技术发展可令此成为可能,但剩下则是监管制度和环境、公众意识以及商业机制各方面需要同步发展,才有可能令完整的个体生命数据库越来越大。

而医疗数据所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便是医疗隐私问题,提供个人医疗数据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需要放弃个人的部分隐私权。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长聘副教授及助理院长徐葳认为,数据分享有风险存在,因此数据和数据用途应该被分开对待。他提到密码技术将数据与数据使用权绑定,可让数据被合理采用而不至于被泄露或滥用,这在一定意义上令数据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史文釗亦对此表示认可,他认为敏感性和隐私保护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而目前现状是数据体系未有标准,难以整合应用。他又举例称,某种罕见病在美国市场上难以寻得充分的案例,令到药企进行研发时成本高企,但实际上将疾病放置在中国市场的数据库中则轻易可发现数百名病患案例。

微医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战略官张晓春则指,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为5.7万亿元,占GDP比重约在6.38%,年平均增幅在14%,目前全国有99万个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仅有超过1300个。张晓春称,微医希望成为“21世纪的赤脚医生”,希望可以把大医院的医生以及其累计的经验,能通过智能设备和方法赋能,下沉到基层医疗系统中去,也令医疗总成本得以降低。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延伸阅读:

  • 大数据驱动的开放知识计算
  • 产品化突围 EasyStack对云计算大时代的回应
  • 芸泰网络获中电健康产业基金领投超亿元B轮融资,进一步加速互联网医院布局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