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魏少军:中国28nm芯片产业链未来1-2年有望成熟,要重视人才投入
魏少军 教授: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我们的半导体产业经过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已经达到相当高的一种层次。我们说还有差距,但是差距不是那么大。如果说15年前我们的产品跟国际同行相比可能有30%、40%的差距,可能今天是5%这样的差距。绝大部分的应用来讲,我们的整机企业是可以通过在系统方面的努力把这个百分之几的差距弥补掉的。另一方面整机企业的发展也对我们半导体的这种要求,其实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搜狐科技:如果让您把脉中国的芯片产业,您认为我们的产业基础整体是怎么样的?哪些方面走得比较靠前?哪些需要追赶?哪些还是空白需要补齐? 魏少军 教授:我们通常把集成电路分成五大板块,就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从现实的情况看的话应该说我们在芯片设计的领域与国际上的差距最小。中国企业在芯片设计方面基本上可以跟国际市场最好的企业去相媲美,甚至在使用的先进工艺上跟国际上是同步的,在大量的产品的种类分布与国际上的差距也不是很大。 从制造上看,应该说这些年进步非常明显,中芯国际已经可以生产14纳米的芯片,最近大家也看到它出现了“N+1”,也就是7纳米的产品。当然14纳米也好,7纳米也好,还不是一个能够提供给所有设计公司用的这样一种工艺。但是这证明了,在先进工艺的节点开发上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可以往前追赶。当然与国际上的差距还是存在的,也许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渐追平。 从封测上来看,应该讲现有技术跟国际上的差距不大,基本上是平的,或者说叫实现平跑了。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新技术,特别是新的封装技术,系统组装技术上,这个我们国际上还是有一定的潜在差距,这个主要潜在差距在于我们的研发投入不够大。未来比如说像芯片的封装,系统芯片的封装,也许稍不注意会拉大距离。 真正的差距应该体现在装备和材料上,目前自己能够做的材料大概只有25%到30%的样子。所以这个差距还比较大,但是说实话这种差距也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克服的。举一个光刻胶的例子,我也请教过一些这方面的专家,他也跟我讲了,光刻胶有几十种主材,有上百种的辅材,那么各种排列组合可能就有几千种配方,关键在于你要把这几千种配方都试一下,要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所以要花很多的钱,要花很多的时间,但是不是说不可逾越。 可能大家说装备当中EUV可能对我们来说压力比较大的,确实如此,你要想走到5纳米或者3纳米去可能需要EUV,但是也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用EUV才能够做7纳米,你比如说DUV也可以做7纳米,只是效率低一点,产出小一点,成本高一点,我想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知识去弥补。 所以总体而言我觉得没有特别大的像一些人所渲染的,说我们就被人家一下子给卡死了,我觉得现在的一些这样的一种认为,或者一种思潮,有相当一部分是可能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其实我能够感觉到就是由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那么深,所以对这些存在的一些短板把它放大了。 搜狐科技:有观点说中国28纳米的芯片产业链,在未来1-2年差不多能够成熟。您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魏少军 教授: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个是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还有一个是从打破禁运、打破遏制、打破垄断这样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要承认我们的差距,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花点力气明天就可以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包括美国也做不到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它是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是不是应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我们一个全球化这样一个过程和充分利用国际上的资源和力量来帮助我们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思路和看法。至于谈到28纳米的发展,我觉得如果说从卡脖子的角度来看那是可以做到的,可能还不需要到那么远吧我们就可以做到。 搜狐科技:要达到您说的大规模成熟的程度,未来1-2年能够实现吗? 魏少军 教授:我想应该是有希望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投入有多少,半导体产业从一诞生它就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业,创新是我们这个产业的一个特点,但创新不是免费的,一定要投入资源才能够创新。资源包括有人的资源,有产业发展的外部资源,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资金的投入,特别是我们研发投入更是重中之重,应该看到我们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这些年是有长足的进步的,比如说中芯国际在发布它的年报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研发投入占到它销售收入的20%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 搜狐科技:产业界该如何推动芯片发展? 魏少军 教授:人是第一生产要素,这些年我们人才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开放的引进人才使我们有了一批重要的领军人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整体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差距非常大。我们要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半导体,特别是优秀人才参与半导体,给这些人采取特殊的待遇。 搜狐科技:您对中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看? 魏少军 教授:从大势上来说我觉得是非常乐观的,为什么这么乐观?首先我们看到市场在中国,这几年中国进口芯片的数量维持在3000亿美元,前年3000亿美元,去年3000亿美元,今年估计还是在3000亿美元以上,这个比例是多少呢?全球大概75%左右,四分之三,这四分之三进来以后大概有一半留在我们本地消费掉了,还有一半装在整机当中出口了。这说明中国是一个全球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国。 第二就是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这些年来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应该说非常的快,产业的发展以每年16%到20%的速度在增长,这样的两位数增长比起国际上同行来说大概是人家的4倍到5倍。第三,就是我们的生产要素上面慢慢的聚集,比如说我们有投资,已经基本具备了产业持续投资的能力。我们开始关注人才,现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人才培养也可以上一个台阶。 有人有钱很多事情好办了,再加上有市场,因此我是抱有很高的期望,也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但是我觉得也不能够盲目乐观,也要看到我们是有一定的短板,比如说人才结构上还是有短板,短期内我们可能还是无法能够弥补人才上的这种空档;第二,就是我们在策略上是不是能够比较好的能够支撑产业的发展,带领产业的发展,半导体产业是按照摩尔定律来发展的,我们的发展中是否能与产业形成一种匹配、一种共振,是下一步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和困境。我们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可能我们发展速度会放慢,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我们看到既要乐观,也是面临着困难的,所以我们总体上是乐观的,叫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还是曲折的,我们要认真的去做,要认识中间存在的问题。 搜狐科技:从具体的举措上,您觉得我们要对外如何合作,对内如何协同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发展路径?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