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亿元砸向共享充电宝 还没研发就有人给钱
小电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连获三轮融资,Hi电的第三轮融资已完成,第四轮融资也在启动中,三个月要花完一个亿的来电五一期间确定了新一轮融资的FA,街电也被all in的陈欧继续注资一亿美元。在各自获得资本加持后,共享充电宝企业间的厮杀会愈发激烈。 而弹药填充完毕,引线已经点燃。 供应链的抢滩 4 月底,在深圳、东莞等地呆了一段时间的陈欧、原源,在考察了 20 多家供应商后,决定并购街电。 由于涉及到产品研发,物联网、产品稳定性等问题,规模化扩张在硬件行业中的坑很多,而时间窗口也是做硬件产品不容忽视的,考虑到上述问题的陈欧、原源决定放弃自建品牌, “虽然市面上的充电宝厂商很多,但能持续生产安全、稳定产品的却还很少。我们正是看中了海翼在充电宝上的优势,才做出这个决定的。” “一人捅破窗户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周鸿祎的话很好的诠释了现阶段的共享充电宝现状。而几个头部玩家对此也深有感触,“之所以会选择今年 4 月份集体PR,只不过是利用现在风口的节点,但项目成立的均为2015、 2016 年期间。” 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网易科技表示,目前市场上多数项目都是融资速度超过产品研发的速度。仅有几家初创团队有成熟产品,大量玩家还处在demo阶段。元璟资本陈洪亮表示,“共享充电宝这件事本质上没有大家想象的门槛这么低。” 而能佐证的例子很多——比如,从 15 年起研发,去年 11 月底才大规模开始对外投放的街电;从去年 6 月份开始研发,今年 3 月份才推出市场的小电,唐永波称中间这么长时间都是在不断地测试产品的安全性。 街电CEO原源 泡在工厂里一段时间后,原源研究了 3 种共享充电宝的供应链模式, OEM模式:整个产品的研发、设计、质量控制、交付管理等环节均由企业控制,企业只是委托工厂来加工生产; ODM模式:整个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均由企业委托工厂来生产; 自建工厂模式:整个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质量管理,均由企业生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