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年超英电影,他们到底想讲个什么事?
如果说漫威代表的理性主义给世界下了一个终极的公理,并为了保证这个公理不被推翻而铸就了英雄群像。那么DC则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实证的假设,即:假设这个社会有超级英雄,那么超级英雄该如何存活,以及论证这个社会需不需要超级英雄。 现实世界是不存在证伪的环境的,因此我们把情感释放在电影艺术之中。 《黑暗骑士三部曲》、《守望者》都是在进行这一论证,老爷的成长、内心的挣扎,以及最后被公众抛弃后的痛苦,笑匠、罗夏、曼哈顿博士等构成的后英雄时代,DC自己无法得出结论,因此只能用充满暗黑意味和深层次电影语言,不断暗示观众,你们觉得呢? 但没了诺导和向资本低头的扎导,DC最终在艺术追求和商业票房面前还是选择了妥协,否则怎么会有那么漫威化的正联、海王和不知所谓的沙赞。 所以,超英看了这么多年,漫威还是DC?我们其实也是在“一时爽”和“若有所思的挣扎”之间抉择,更溯源地看,“成为群像”与“忍受个体挣扎”,也象征了我们对自我来源的潜在思索——世界的本质是个看不见的实体,我们是作为本源主体的一小部分,还是作为除却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 漫威的电影更倾向于前者,DC则更乐于接受普罗泰格拉的怀疑主义的观点——人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以人为尺度,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尺度。 然而每个人心中又都有自己的答案。 总之,去神化是一面,群像与个体的思考是一面,除了享受超英带来的特效盛宴,或许发展了近半个世纪的超英文化想表达的还有更多。 【来源:钛媒体 作者:翁章】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