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https://www.0662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百科 > 正文

看了这么多年超英电影,他们到底想讲个什么事?

发布时间:2019-11-05 20:33:57 所属栏目:百科 来源:翁章
导读:《雷霆沙赞》的高开低走已然成为定局,虽然烂番茄指数远超漫威的《惊奇队长》和自家的《海王》,但即使吃了波清明小长假的优势,2亿的票房仅堪堪追上了惊奇与海王的零头,被《反贪风暴4》反打后,说明勤奋向漫威学习的DC没了自己的风格优势,真的不够香。

如果说漫威代表的理性主义给世界下了一个终极的公理,并为了保证这个公理不被推翻而铸就了英雄群像。那么DC则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实证的假设,即:假设这个社会有超级英雄,那么超级英雄该如何存活,以及论证这个社会需不需要超级英雄。

现实世界是不存在证伪的环境的,因此我们把情感释放在电影艺术之中。

《黑暗骑士三部曲》、《守望者》都是在进行这一论证,老爷的成长、内心的挣扎,以及最后被公众抛弃后的痛苦,笑匠、罗夏、曼哈顿博士等构成的后英雄时代,DC自己无法得出结论,因此只能用充满暗黑意味和深层次电影语言,不断暗示观众,你们觉得呢?

但没了诺导和向资本低头的扎导,DC最终在艺术追求和商业票房面前还是选择了妥协,否则怎么会有那么漫威化的正联、海王和不知所谓的沙赞。

所以,超英看了这么多年,漫威还是DC?我们其实也是在“一时爽”和“若有所思的挣扎”之间抉择,更溯源地看,“成为群像”与“忍受个体挣扎”,也象征了我们对自我来源的潜在思索——世界的本质是个看不见的实体,我们是作为本源主体的一小部分,还是作为除却意识之外的独立存在。

漫威的电影更倾向于前者,DC则更乐于接受普罗泰格拉的怀疑主义的观点——人是衡量事物的尺度,存在的事物以人为尺度,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尺度。

然而每个人心中又都有自己的答案。

总之,去神化是一面,群像与个体的思考是一面,除了享受超英带来的特效盛宴,或许发展了近半个世纪的超英文化想表达的还有更多。

【来源:钛媒体              作者:翁章】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