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的服务费怎么就成了笔糊涂账?
《复仇者联盟4》(以下简称《复联4》)引发的服务费风波还在持续。上周末,陆续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自己购买的《复联4》预售票遭遇了“强制退票”,而事后再去同一影城购买同一场次时,发现便宜了不少。有相关从业者告诉毒眸:“应该是影院方面把影厅服务费降下来了,但是并没有提高票价,因此整体价格出现了下降。” 有影院出现“强制退票”的情况 《复联4》预售的高票价引起官方注意之后,上周四晚间,多位业内人士向毒眸透露,院线、影投方面收到了有关部门针对异常服务费的通知并被要求整改,“除VIP厅外,服务费不能超过票价的10%”,部分出现问题的影城甚至被暂停密钥,此后“电影主管部门还要检查”。对此有知情者告诉毒眸,通知出现的当晚,数千家影城连夜整改,不少影城出售的电影票中,除了VIP厅已无服务费。 一直以来都让消费者琢磨不透的“服务费”,在这场风波当中终于露出了真身。影院为什么要在正常票价外,收取额外的服务费?影院收取服务费的依据又是什么?影厅服务费和电影票上写的“服务费”又有何差别? 电影票上的服务费 现阶段,消费者在买票时可能涉及的服务费,分为“影厅服务费”和“电商服务费”两种。早在十多年前,一些影城为了谋取高利润,开始私下收取额外费用,这便是现在“影厅服务费”的前期,后来遭到了抵制和叫停;之后国家出台过相关规定,允许4D、VIP等特殊厅收取影厅服务费,算是给予了影厅服务费“官方认可”; 电商崛起、用户购票习惯转化完成后,平台开始收取电商服务费,而从2017年起电商服务费被纳入了票房统计;去年,主管部门计划要限制电商服务费的价格和分配…… 这几年来,围绕着这笔费用,片方、影院方和主管部门其实有过多轮博弈,而想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明白我们买电影票时的钱都到哪了。一般情况下,如果将用户在猫眼、淘票票上购买电影票时的实际消费价格进行拆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实际消费价格=最低发行价+影院溢价+电商服务费+影厅服务费-各类优惠 “最低发行价”是发行方给的最低结算价,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一般在票房结算时,单张影票不能低于这个价格(此次《复联4》最低结算价为25元),否则在没有票补的情况下,影院必须自己掏腰包补齐。 “影院溢价”是影院根据所处城市、区位等,对电影票价格在最低发行价之上进行的调整,因为在一二线城市,物价、房租都很高,如果《复联4》在北京、上海按最低价25元售卖电影票,影院肯定是会赔本的。这部分溢价也会被算作票房收入,是需要片方和影院进行分成的。 而此次引发轩然大波的“影厅服务费”,是由影院方面直接收取的一项费用。按照相关规定,这笔钱需要影院和发行方进行协商,且影院要将该收入的数额上报给有关部门用作备案,但不需要和片方进行分成。也就是说,每张电影票里的影厅服务费全归影院。
不过影厅服务费被“合法化”其实是近几年的事情,更早之前这笔额外收入一直处在相对灰色的地带。 如上文所言,影院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电影票进行溢价调整,可是影院具体涨了多少、什么时候涨、最后售价多少,都不像“最低发行价”一样有白纸黑字规定,自主权全在影院手中,于是便给一些想钻篓子的人提供了空间。 某位有着超过二十年从业经验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毒眸,早在十多年前、最低发行价还只有5元的时候,就有一些影院试图在这上面做文章。“这些影院当时采用的方式被称为‘结构票价’,一张票卖20元,但只按5元的最低票价上报票房收入,剩下的15元则被算作捆绑的卖品、服务收入,如此一来影院方面得到的钱就多了。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片方的强烈不满,最后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才有所限制。” 到了2015年前后,国内影院建设开始兴起,为了鼓励影院建设高端影厅、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有关部门开始允许影院在票价中附加其他额外的费用。2015年7月,中国放映协会下发了《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明确规定VIP厅、4D厅可以收取影厅服务费,但“需经发行方与放映方通过合同确定”。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