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离场对影视行业究竟有多大影响?
“今年开机的项目明显比往年少了,我认识的从业人员好多到现在都没有接到活。”在问起今年的行业现状时,一制片人向拍sir诉苦。 的确,自去年影视行业开启大范围查税风波和明星限制高片酬之后,热钱纷纷从行业中撤离,随之带来的开机项目明显有所减少,影视也进入了漫长的“寒冬”。如今2018年虽然已经过去,寒冬依旧笼罩在大多数从业者身上。 一些从业人员或失业在家或转行离开影视行业,小的影视公司选择了关门,一些大的影视公司选择了裁员,原本剧组扎堆的影视基地已变得门可罗雀,2019年影视行业依旧充满着悲观论。 毫无疑问,热钱的退去确是让整个影视行业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创。那么热钱退去后究竟带来哪些影响,热钱对电影市场究竟有多大影响? 热钱离开后国产电影的总票房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虽然现在不少坚守在影视行业的人时不时会感慨行业寒冬下的不易,但实际上,在热钱退去之后,整个电影行业受到的影响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拍sir对近三年国产片票房前五十的影片进行了统计后发现,每年影片票房前五十的总票房在国产片总票房的占比已高达90%上下。这也意味着虽然国产片每年上映的影片已经达到了三四百部,但真正对票房产生贡献的票房也不过50部影片,更多的影片在票房产出上微乎其微,对国产电影的总票房的产出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实际上,这些低票房的影片在内容品质上普遍不过关,也多是热钱涌进市场后的产物,这类投机性的影片既不具有良好的口碑基础,也无获得高票房的条件,国产电影的总票房也不会因为这些影片的存在而在票房上有大的改变。 换句话说,从票房的产出看,内地的电影市场的总票房有没有这些热钱推动的影片上映,都不会有大的差别。 此外,从影片的收益来看,票房过亿的影片才更有盈利的可能和空间,然而如今每年过亿的国产片也没有超过50部,而在这些影片之外,更多的影片票房产出都很低,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票房让它们沦为市场炮灰,即便是一些投资的大项目,在不具备过硬的内容品质下也同样会出现亏损。 热钱退去后,优质的影片依然不会减少,而大量消失的只是本就不该生产的影片。 以近五年国产片的票房为例,这几年10亿影片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20亿、30亿甚至50亿票房的影片的不断出现,这也在说明国产片在头部影片的生产上依然在增强。 实际上,去年虽然很多人都在喊热钱退去,但国产片依旧诞生了《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无双》《无名之辈》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今年市场已经产生了《流浪地球》票房在40亿以上的影片,而随着暑期档和国庆档的开启,国产片的前景依然可期。 同样在明年的春节档等大档期里,《囧妈》《紧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中国女排》等多部影片的定档,这也同样意味着虽然热钱退去,但国产片在头部影片的产出数量上并没有减少,在产出的能力上也没有减弱,热钱的退去并没有对国产片的头部影片造成影响。 在拍sir看来,整个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部影片上映,国产影片需要打造的是精品内容,是那些叫好叫座的影片,而不是大量缺少品质支撑的影片。 目前的电影市场在层级上更像是一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头部影片才会有最大的盈利空间,而位于底部的影片虽然数量多,但却不赚钱。 反观那些位居票房榜前列的影片,它们也都是由那些实力雄厚的主流电影公司牵头制作,这类公司在项目上不缺资金,即便在大量热钱涌入时,热钱也无法进入或是左右那些头部项目当中。 虽然现在大的电影公司也会存在相互合作,尤其在一些大制作的影片上,公司共同投资合作的情况已变得普遍,比如《我不是药神》背后参与的出品公司有宁浩的坏猴子影业、徐峥的真乐道以及北京文化、万达影视和阿里影业,但这些电影公司的合作也是基于项目专业度和精品化的追求,与那些投机性的公司通过电影实现资本化运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换句话说,没有了热钱,那些大公司的成熟项目依然能够良性运转,市场的爆款影片依然不会减少。 热钱进入其实拉低了行业的门槛和专业度 现在电影行业明显没有以前好赚钱了,不少电影项目在融资时遇到的困难也明显比前些年大。虽然热钱的退去让影视行业经历了阵痛,不过在拍sir看来,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带来的危害更大。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