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万字论文: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了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即使将来区块链物理性能瓶颈得以缓解,本文研究一些经济学问题仍将存在。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对区块链技术的经济学解释,相当于用经济学语言“翻译”区块链技术。这一部分归纳出目前主流区块链系统采取的“Token 范式”(Token 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中文翻译,比如加密货币、加密资产、代币和通证等,为避免混淆或歧义,本文主要用Token 而非其中文翻译),厘清与区块链有关的共识和信任这两个基础概念,并梳理智能合约的功能。第三部分研究区块链的经济功能。这一部分先梳理区块链的主要应用方向,再讨论Token 类似货币的特征、Token 对区块链平台型项目的影响、区块链的治理功能以及区块链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等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讨论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二、对区块链技术的经济学解释 区块链涉及计算机技术和经济学。本部分对区块链技术给出经济学解释,辨析在与区块链有关的共识、信任和智能合约等方面的常见误解,为第三部分研究区块链的经济功能打下基础。 (一)区块链的Token 范式 目前主流区块链系统,不管采取以比特币为代表的UTXO 模型,还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账户模型,也不管脚本语言是否具有图灵完备性或是否支持智能合约,都具有3 个关键特征,可以归纳为“Token 范式”: 第一,共识算法针对区块链内的Token。Token 本质上是区块链内定义的状态变量,Token 可以在区块链内不同地址之间转让,转让过程中Token 总量不变(也就是在转出地址减少1 个Token 的同时,转入地址增加1 个Token)。有些区块链系统限定了Token 的总量上限,比特币就属于这种情况。 Token 在区块链内不同地址之间转让时,Token 的状态(指区块链内各地址内有多少Token)更新和交易确认同步发生。比如,Alice 向Bob 转了一笔比特币,这笔比特币交易被记入区块链的同时(也就是交易被打包进某一区块并接入区块链),Alice 和Bob 对应公钥的UTXO(可以理解为比特币区块链内的账户余额)同时更新。因此,Token 被交易时,不会形成传统意义上的结算在途资金或 结算风险5。 第二,Token 与智能合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Token 本身是智能合约的体现。比如,以以太坊ERC20 为代表的Token 合约规定Token 的总量、发行规则、转让规则和销毁规则等一系列逻辑。Token 合约管理着一系列状态,记录哪些地址有多少Token 等账本信息。在Token 合约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对Token 执行复杂操作的智能合约。这些智能合约执行的结果主要是,Token 的状态发生变更。 本部分第三小节将分析智能合约的功能。 第三,按照是否与Token 的状态和交易有关,区块链内的信息分成两类——有关系的和没有关系的,这两类信息在共识算法下有完全不一样的地位。节点在运行共识算法时,重点检验第一类信息是否符合预先定义的算法规则,第二类信息作为Token 交易的附加信息写入区块链,节点不会检验这类信息的真实准确性。比如,比特币节点会检验随机数(nonce)是“挖矿”问题的解,以及区块中的交易在数据结构、语法规范性、输入输出和数字签名等方面符合预先定义的标准。但对比特币创世区块中的“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节点不会也没有能力验证这句话的真实准确性。 区分这两类信息是理解区块链共识范围的关键。区块链共识针对与Token的状态和交易等有关的信息。比如,比特币共识决定了截至某一区块,各地址对应的UTXO 数量以及地址之间转让比特币的记录。而区块链内与Token 的状态或交易等无关的信息基本不属于共识的范围。特别是,区块链外信息写入区块链内的机制,一般被称为预言机(oracle mechanism)。如果区块链外信息在源头和写入环节不能保证真实准确,写入区块链内只意味着信息不可篡改,没有提升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但区块链有助于解决数据登记追溯问题,登记在区块链内的数据有可追溯的主体身份签名并可用于事后审计,而且上链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也有助于控制操作风险。 (二)区块链内的共识和信任 共识(consensus)和去信任(trustless)是区块链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这两个概念脱胎于计算机领域,很难在经济学上予以严格定义,却很容易被误解。比如,将共识等同于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或实现了共同信念,将去信任等同于没有信用风险。 1。共识的界定 目前对区块链共识的讨论,涉及三种不同语境下的共识概念——机器共识、治理共识和市场共识,其中治理共识和市场共识可以称为“人的共识”。很多误解就源于混淆了这三类共识,或者泛化了共识的范围和性质。 第一,机器共识。机器共识属于分布式计算领域的问题,目标是在存在各种差错、恶意攻击以及可能不同步的对等式网络中(peer-to-peer network),并且在没有中央协调的情况下,确保分布式账本在不同网络节点上的备份文本是一致的(不是语义一致)。 对等式网络的节点(特别是负责生成和验证区块的节点)有诚实节点和恶意节点之分。诚实节点遵守预先定义的算法规则(主要是共识算法),能完美地发送和接收消息,但其行为完全是机械性的。恶意用户可以任意偏离算法规则。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比如比特币要求50%以上算力由诚实节点掌握),算法规则保证了机器共识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机器共识的范围限于区块链内与Token 的状态和交易等有关的信息。 第二,治理共识,指在群体治理中,群体成员发展并同意某一个对群体最有利的决策。比如,比特币社区关于“扩容”和分叉的讨论可以在治理共识框架下理解。治理共识的要素包括:1。不同的利益群体;2。一定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3。相互冲突的利益或意见之间的调和折衷;4。对成员有普遍约束的群体决策。袁勇等(2018)指出,治理共识涉及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处理的是主观的多值共识,治理共识的参与者通过群体间协调和协作过程收敛到唯一意见,而此过程如果不收敛,就意味着治理共识的失败。 第三,市场共识。Token 参与交易时(不管是不同Token 之间交易,还是Token与区块链外资产或权利交易),就涉及市场共识。市场共识体现在市场交易形成的均衡价格中。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