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机构,能卖出个未来么?
在投资市场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来进行,即过去出现过的价格走势和变化方式,今后会不断重复出现。 这就是著名的“历史重演理论(Recapitulation Theory)”。 不过,历史会重演,但不会简单重复。 今年以来,支付牌照交易市场出现了典型的“历史重演”现象——有关支付牌照交易的信息不断出现,支付科技服务提供商也不断获得新的融资: 字节跳动推出“多闪”和“岁岁通”,谋求支付牌照; 蚂蚁金服成功收购World First; 卡友支付股权变更一波三折; 北海石基支付牌照持证主体变更为敏付科技; 万辉化工7.9亿港元间接控股得仕股份; 新力金融收购手付通案已获证监会核准; …… 上一波支付牌照频繁交易,源起于央行的牌照停发。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公开报道的股权变更有10家,金额超过40亿元;2016年有20家,金额约100亿元。 对比过去可以发现,本轮支付牌照的交易价格已不复往昔,交易双方心态也大为改变,从中我们尝试剖析中小支付机构目前面临着怎样的困局。 牌照停发引发二级市场交易乱象 2015年12月8日,传化支付有限公司获得支付牌照。至此,人民银行共发放支付牌照271张。 从2011年5月18日开始的三年内,人民银行共发放了250张支付牌照,而在2015年只有两家机构新获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发放进入实质暂停阶段。 2016年8月,央行明确宣布:坚持“总量控制”原则,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并注销长期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牌照。 时至今日,被注销支付牌照的机构有33家,现存238张支付牌照。 停发牌照导致支付牌照二级交易市场火爆。市场中,供给数量在减少,互联网巨头、集团化公司对支付牌照的需求却在增加,供不应求导致支付牌照的价格猛增。 根据公开报道的机构股权变动信息统计,2015-2018年间,累计有超过40家公司通过收购方式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总计金额超过240亿元,最高为海立美达30.39亿元收购联动优势(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 这种基于《支付业务许可证》所产生的二级市场交易甚至催生了新的“职业掮客”。 在没有明确监管规则的情况下,交易违规现象频发。供求失衡导致了市场形成了绝对的卖方市场,甚至有部分“掮客”期望通过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手段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据报道,“全牌照”的支付牌照中介费高达上亿元。 委身巨头的支付机构:往后余生,都是你 收购完成,拿到梦寐以求的支付牌照,买家得偿所愿。对于支付机构来讲,却仅仅是个开始。 在此,我们选取几个收购案例,追踪委身于巨头的支付机构的后续如何。 首先是2013年8月平安集团收购平安付。 与电商平台不同,平安付从被收购那天起就被平安集团赋予了金融因子,也承担着平安从传统金融进军支付市场的重任,它背靠平安集团的金融全牌照,以拳头产品“壹钱包”打造了一个C端的全能金融钱包。近期,有消息称平安正推动“金融壹账通”与“壹钱包”的合并。可以预见的是,又一个金融科技独角兽即将浮出水面。 其次是2014年12月万达收购快钱。 收购快钱是万达集团进军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步,也是万达线下资源线上化的第一步。在被收购后,快钱依托万达集团开展场景拓展,在院线、购物中心、文化旅游、地产等方面发力,交易规模快速增长。 虽然近期有传闻说万达将出售快钱以优化其负债情况,但今时不同往日,快钱的支付牌照价格暂且不论,支付是产业互联网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万达金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产,并非是可轻视的路人甲。 以上案例或许并不全面,但反映了结合具体场景、技术、产业等资源后,支付机构的巨大作用。支付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不止一个便捷支付通道,而是全方位的价值提升。 中小支付机构转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支付牌照买卖都是中小支付机构与巨头的博弈。 已经被收购的支付机构搭上了巨头的大船,继续发展,而各中小支付机构则纷纷打出了转型的口号。 然而,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个口号,转型之路荆棘丛生。 第一条路,探索“支付+”业务。“支付+”概念最早见于2014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如支付+金融、支付+营销+数据+金融、支付+场景+供应链等模式。 “支付+增值服务”模式的这条路有很多人在走,但是还没有看到哪家真正做成功。对于缺少场景、资金、技术实力的独立支付机构来说,更是尤为艰难。 这一点,从国际支付巨头PayPal的营收构成就可窥见一斑(参见下图)。国内号称“支付行业第一股”的汇付天下,其金融科技服务收入也只占其营收不到5%的比例。 第二条路,B端支付。2018年,马化腾在知乎上的一番提问带火了“产业互联网”一词。支付机构也趁热而上,似乎搭上产业互联网的大潮,从此就能翻身农奴把歌唱。 然而,B端支付涉及的不仅仅是支付,需要支付机构对整个产业链有清晰的认知和深入研究。且不说支付宝、微信、银联三个C端巨头在B端的投资和布局。其他巨头同样如此,剩余的中小支付机构即便渗透某个甚至某几个产业,也并不影响整个市场格局。 第三条路,跨境支付。目前获得“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许可”的机构仅有30家,包含支付宝、财付通、苏宁易付宝、万达快钱等主流支付机构。 在境外的竞争上,主要是支付宝、微信、银联跟随“中国人走到哪里去消费”与“支付服务贸易与投资”两条主线。 在境内的竞争上,主要是服务跨境电商、留学教育、国际旅游等商家。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