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游》烂尾启示录
这不仅是原著与改编的矛盾,也是美剧模式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冲突。HBO筹拍《权游》时,原著作者乔治·R·R·马丁已经完成了《冰与火之歌》的前五卷并已出版。有原著的基础,前五季很顺利的拍完了,前五季也是公认的高水准、高质量的电视剧,其中第四季在豆瓣上高达9.6,是目前评分最高的一部。 但是文学创作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马丁的写作速度比HBO预想的要慢,这与快节奏、以用户需求为主导的美剧模式是相悖的。原本计划拍完第五季之后马丁能把全七卷写完,结果8年过去了,原著还没写完。而HBO又急于开拍,只能由马丁提交大纲,编剧根据大纲改编剧情。马丁直言:“他们几年前就超过我的进度,因此书和剧可能有些大的不同。” 从第六季开始,故事逐渐走向尾声,但收尾工作却很难处理。庞杂的故事线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马丁给出的大纲后如何填充细节,如何让逻辑合乎原著的基础上照顾观众的感受,都成了编剧的难题。在没有原著的支撑下,《权游》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权游》烂尾,实际上也暴露了美剧一贯的烂尾传统。编剧固然难辞其咎,但美剧模式才是很重要的原因。 美剧模式非常注重用户的反馈,一部剧受欢迎了就会继续拍,也就是“边播边拍”,一旦观众反馈不好、收视率疲软,剧也可能马上砍掉。美剧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一般水平的剧底气不足,会点到为止及时止损,反而不容易烂尾。 对于起步较高的热门美剧,烂尾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创意和灵感是有限的,越往后越难有新意,很多是为“续集”而“续集”,比如经典美剧《越狱》,应该是很多人的美剧启蒙,第一季豆瓣9.3分,之后四季跌落到8.5、7.7、7.9、8.1分,尴尬复活、强行越狱最致命,到最后不能免俗的卖情怀了。 另一方面,高起点意味着观众会有高预期,对剧的续集要求更高、更挑剔,一旦与预期不符就容易有心理落差,产生失望性打分。《权游》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期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打低分就是忠粉表达不满态度的方式。此外,《行尸走肉》《纸牌屋》《绯闻女孩》等都难逃烂尾“魔咒”。 《权游》烂尾折射出HBO的焦虑 一部《权游》,将HBO连带着推向了神坛,只要片头打上HBO三个英文字母,观众都默认是精品。 《权游》开启了一个HBO时代,给HBO带来了大量的订阅用户和运营收入。2011年《权游》开播以来,HBO在全球范围的订阅用户达到1.42亿,超过了流媒体巨头Netflix。HBO每年净收入超过20亿美元,很大部分就是《权游》带动的收入增长。 但过度依赖单一头部作品的弊端显现出来,《权游》的烂尾让HBO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观众集体不满、要求重拍,阵势之大惊动美国主流媒体。虽然收视上创造纪录,但比起致命的口碑,HBO显然高兴不起来。 这正好折射出目前HBO的焦虑。今年4月,美国最大的电信服务商AT&T收购时代华纳的审批通过,间接成了HBO的上级公司。随着带来的是对HBO的施压,在AT&T看来,HBO目前的敌人是Netflix,因此非常重视流量。华纳传媒CEO约翰·斯坦基提出HBO应转变精品业务定位,转变为更大、更广泛的业务定位。 一手缔造《权游》的传奇CEO理查德·普莱普勒表示不认同,他认为更多不一定更好,内容品质还是最重要的。因理念不同,理查德·普莱普勒已离职。 很难说《权游8》的烂尾跟高层指示有明确的关系,但的确暴露了HBO在创作上失控的问题。赶进度的《权游8》虽然成了系列的“流量之王”,但也离精品越来越远。 这为HBO带来了两个烦恼。一是用户,HBO的营收主要依靠订阅用户、而非广告,用户就是“衣食父母”,只有用户满意了、续订了,HBO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权游》为HBO带来了大量用户,但这些用户很多是为作品而订,完结对用户的流失有很大的影响。 据Second Measure的报告显示,因《权力的游戏》第六季播出而增加的HBO Now用户中,约有一半在剧集播出后的三个月内流失了;在第七季播出期间注册HBO Now的用户中,只有26%的用户在六个月后仍然还在订阅HBO Now。可见,很多用户是“一次性”的,更何况《权游8》断崖式的口碑已经令很多观众愤怒,流失率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内容,《权游》是HBO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美剧,从第一季的每集500万美元,到最终季的每集1500万美元,《权游》使HBO成本大增。以华纳要求的多内容发展战略来看,除了《权游》的衍生剧,今后HBO恐将难以再投资大的古装史诗魔幻的内容。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