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中的时代印记:“脑残粉”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实际上,至上励合的记录并不由其忠实的粉丝构成——这是12年后才渐成规制的偶像与粉丝的关系。那时,红不红这件事体现在移动、联通的彩铃上。2009年,《棉花糖》成为动感地带彩铃年度第一,第二名是林俊杰的《小酒窝》,第三名是周杰伦《稻香》,张靓颖的《画心》只排在第四位。 2 彩铃离开流行文化很久了,久到人们已经不太记得起它曾经在生活中的影响力。在那些年里,彩铃是拯救没落音乐行业的最重要法宝。无论是歌手还是“选秀歌手”,想要得到证明,想要扬眉吐气,都需要在彩铃上博出一片天地。在这个领域里,周笔畅有《笔记》,黄雅莉有《蝴蝶泉边》,张靓颖有《画心》,李宇春有《下个路口见》,陈楚生有《有没有人告诉你》,以及至上励合的《棉花糖》,都是肉眼可见的“选秀之光”。 这些歌曲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人民的选择”——一首能在大众层面流行起来的歌,必然符合流行趣味,是“公选”的结果。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面前,粉丝能做的贡献微乎其微。另外一层因素,是单一强势渠道的推广。作为市场的绝对垄断者,移动和联通牢牢占据着曝光量的入口,一首歌经过他们的力荐,很难不被人所熟知。 陈楚生表演《有没有人告诉你》 拥有一首“选秀之光“,对选秀歌手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是因为“歌曲”这件事本身足够重要。在十年前,虽然明星有“实力派”和“偶像派”之分,但“偶像”却是一个尚未诞生的职业。“歌曲”仍然是歌手最重要的商业价值载体,“唱片销售”模式虽然在十年前就已经衰落,但“彩铃”填补了这个空缺,成了一个歌手获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其次,“彩铃”也是选秀明星具备大众影响力、国民欢迎度的证明——这关乎一个明星的“合法性”。当时还没有“出圈”这个词,但选秀歌手的“圈层”真实存在,并且残酷冰冷。选秀明星处于行业鄙视链的底端,“他们只是拥有了一群脑残粉,其他什么也没有”——这是人们提到选秀歌手时最常见的态度。最热门的bbs天涯论坛,在其最热门的板块“娱乐八卦”下单设了一个子栏目“超级秀场”,任何出道一年之内的选秀明星,只能在此处被讨论,不可以进入主版。如果有人胆敢破坏这个规定,则会立刻被删帖处理。 这一道墙,清晰地把“脑残粉”与“大众”划开。这一道墙,本身的立场也极其分明。这是2009年时的商业逻辑——与庞大的“大众”相比,“脑残粉”太不重要了。一个大众向的论坛,必须要好好呵护大众的感受,维护大众所热爱的氛围,才是正确的运营逻辑。 这个逻辑也被当时的行业人士认同。2009年,时任华谊音乐董事总经理的袁涛,在刚挖墙签下陈楚生不久后的一次采访里谈到,“人气不等于市场。比赛结束以后就是艺人,而不再是选手。我们不去考虑选秀的时候你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你已经是什么样的风格”。“粉丝无用”、“风格无用”,这是彼时袁涛的观点,好好做一首能流行到街头巷尾的热门金曲,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这么说,在10年前,张远和至上励合的成功,从来不是基于当代偶像产业逻辑上的成功。甚至可以说,其建立在《棉花糖》彩铃大热上的成功,逻辑恰好与当今的偶像工业背道而驰。 3 十年前的粉丝和如今的粉丝,虽然在外人看来都同样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其实这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选秀粉中曾流传过一句话,“得女文青者得天下”。这句话可以体现在早先的几届选秀里。2005年的“超女”几乎是女文青的团战,李宇春、周笔畅和张靓颖各自拥有一票死忠粉,最热闹的战场除了百度、天涯这样的大众论坛外,话题还侵入到彼时盛行的大大小小的文艺论坛中。李宇春的最终胜利,可以说是一群更加纯粹的女文青的胜利——张靓颖的粉丝群体里男性比例不低,这便不如清一色女性粉丝构成的李宇春王国来得“纯洁”,而这也更激发了“玉米”们的斗志。 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在2015年的选秀节目《燃烧吧,少年》中担任导师 在那些年里,“女文青”是网络上的核心网民,她们容易感动,喜欢分享感动,兼有不错的表达能力,动辄长篇大论,是传播链里的主导者。她们多半有工作经历,是商业逻辑里有消费能力,也有行动能力的一群人。 2006年,女文青在尚雯婕身上看到了可以被歌颂的意义。尚雯婕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系,做过白领,辗转三个赛区,最终走上冠军奖台,正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