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走下神坛,为何神剧终逃不过“烂尾”?
在韩国,金牌编剧更是有直接选角的权力。曾写出高分韩剧《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的著名编剧金恩淑,便一直想要和男演员孔刘合作。在编写这部剧时,金恩淑认定孔刘就是最完美的人选。为了让孔刘在该剧中出演,她专门跑过去和孔刘面谈了三个小时,才说服了他。 孔刘在《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中饰演金信,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阿蒙透露,其实在编剧创作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笔下角色的性格,在心里拟定出一个合适的形象。但她认为,导演才是更适合去做这件事的人,好的导演往往能看到一个形象上可能不那么符合角色外在特征,但具有打造潜力的演员。 在《破冰行动》身上,除了选角、演技等问题外,老演员的脸谱化也一直被观众诟病。 对于推动剧情进展,小人物的脸谱化或许是一种比较快速安全的方式。比如说一些功能性的小角色,他的出现只是为了去引发一件事,便无需在人物身上费太多笔墨。 但在《破冰行动》里,关键性角色的脸谱化却会极大地损害剧情的丰满程度。李飞从始至终都是“正义”的化身,而少了多面性,在爱情、亲情、友情等方面的表现比较弱。 相比来说,马云波虽是反派,但这一角色反而要丰满得多。马云波初到东山市主导缉毒工作取得成效,妻子却在商场被毒贩开枪射中,导致妻子之后产生后遗症被折磨,只有毒品能慰藉痛苦。这成了他的软肋。 后来,林耀东发现了他这一弱点,给他输送毒品。为照顾妻子,马云波与黑道勾结,但他身在白道,却违心做着自己讨厌的事,无奈、自责、恐惧、痛苦、自救......他的角色充满了矛盾,活灵活现。 阿蒙认为,比起设计情节,设计人物更考验编剧功力。如果设计一个人物,仅仅是给他贴一个“人设标签”,比如“霸道总裁”“傻白甜”,而不去细化人物的性格和故事,就很容易出现脸谱化。“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物小传要做足、人物小传要做足、人物小传要做足。” 博社村外停满警车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警察的角色,那么他遇到歹徒,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非常脸谱化的做法,警察就一定要上前,通过他的机制勇猛,制服了歹徒,但是这样就完全丧失了故事的看点。但如果我们做了更丰富的人物前史,让这个警察发现,这个歹徒是他曾经的战友,并且救过自己的命,他不开枪,人质会死,开枪战友会死,那么人物就陷入了两难。而他同时患有PTSD,害怕听到枪声,那么戏剧和人物的张力,在这个时刻就会丰富起来。” 编剧这一职业,看起来掌握着人物的生杀大权,但其实需要极高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编剧需要涉及到完全不同行业的专业内容。想要人物角色真实有力度,他们必须要快速、大量、全面地带入这个人物,搜集这个人物的职业特点、人物关系、生活的城市风貌等等,而且还需要对专业内容的权威度有所把控。 一个剧本在诞生之前,编剧都需要亲自去拜访专家,做实地调研,反复打磨剧本。《破冰行动》的主编剧陈育新在撰写第一版剧本时,便五次赴广州调研,采访了多位一线缉毒警察,历时两年半才创作完成。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影视剧本的创作周期较短,编辑只靠网上搜索资料便完成了剧本创作。这才有了观众普遍吐槽“专业性不强”“不真实”的情况。 阿蒙认为,国内编剧行业的问题就是话语权太弱,从创作和工作推进上都很难占据主导权。她希望国内影视行业可以有更加健全的制度和合作模式去保护编剧的正当权益。 “比如在知识产权上,除了抄袭,制片方会让编剧进行没有签约的试写、试稿,做完了以后,对方以种种问题终止合作。但有可能继续使用编剧的创作,甚至是署名权。很可能你辛苦写了一个剧本,等到剧上映的时候,发现自己署名前会加入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甚至还有丧失署名权的。”阿蒙说。 其次,编剧作为整个影视行业最前端的工作,也经常处于被迫“背锅”状态。制片方想法的变更,或者是政策导向、资金支持等风险,都会变向嫁接到编剧身上。 “在创作中,希望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剧本质量上,而不是反复揣摩制片方意图,不断修改不断试错,这样非常消耗创作力。” 在美国影视行业中,有一个叫美国编剧工会的组织,由影视行业的编剧组成。他们会在各个环节代表编剧,与资方进行谈判,包括最低工资标准、署名约定、纠纷仲裁程序等等,为编剧争取更多的议价空间,保障编剧的正当权益。 相比之下,国内编剧行业仍处于“弱势状态”。在行业制度、合作模式规范之前,无论是资方还是编剧,都应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莫为“流量”低头,也别为“金钱”折腰,让影视剧成为一门能沉淀下来的艺术,而不是消费主义模式下产生的“快消品”。 别再让好的国产剧,失去更多的观众了。 【来源:刺猬公社 作者:周矗、石灿】 (编辑:应用网_阳江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